师者丨傅丽:舞台上的“魔术师”
本期通讯员:
记者 / 2015级新闻学 焦杨 李杭
摄影 / 2014级广播电视编导 姜浩然
2015级广播电视编导 王韬杰
赣南师范大学有一个神奇的地方,你走进去,可以看见内蒙古大草原上奔驰的骏马,也可以观赏云南大山中泼水嬉戏的女子,甚至还能闻到江南茶园里飘来的茶香。
这个地方就是民族民间舞舞蹈老师傅丽的课堂。
音乐学院A栋5楼503舞蹈房,云南花灯舞的教学正在进行中。傅丽正指导着30多个女学生的舞蹈动作。她身着黑色练功服,时而面对学生,观察她们的动作;时而背对学生,引领她们一道起舞——身材娇小健美,乌黑的头发高高盘起,一根也不落在额前,干练,轻盈。
傅丽所教授的民族民间舞,以学习中国各民族风格舞蹈内容为主,包括藏族、蒙古族、维吾尔族、傣族、苗族、汉族等各民族舞蹈,具有民俗特征突出、地域色彩分明等特点。尽管每一民族舞的舞蹈风格迥异,舞蹈动作也各有讲究,但学生们却说傅丽“跳什么像什么,绝了!”
对不同民族舞舞风的扎实掌握及灵活变换,让傅丽在学生们眼里俨然是一个舞蹈上的“魔术师”。
不过,这种“魔力”也非天赐的。
1988年至1990年,傅丽在赣州二中度过了她的高中时代。高三时,一次专业选择问题,让她突然发现,“原来还有音乐专业,有一项内容还竟然是舞蹈”。她当即决定走上艺考之路,把对舞蹈的热爱发展为专业。于是,她每天清晨5:30起床练功。因怕打扰家人休息,她便蹑手蹑脚地“溜”出去,在东河大桥下反复做腰腿练习……,膝盖上两大片紫青,陪伴她度过了她的高三时光、也见证了她的蜕变。1990年,她以专业第一名考入赣南师范学院,开始了她探索和积淀舞蹈“魔力”的旅程。
大学时光,匆忙而充实。1992年,傅丽与日俱增的舞蹈“魔力”让她有能力留校任教。
“一名好老师,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。我渴望去打开一扇窗,发现和获取更多舞蹈魔力”。1993年,刚入职一年的她,便“不止眼前的苟且”,开始憧憬和追逐“诗和远方”。于是,她主动申请赴中国舞蹈界的最高学府(北京舞蹈学院)进修舞蹈编导专业。
在北舞两年的进修时间里,她充满着虔诚和敬畏之心。“早上随便抓一个大饼就吃,吃完就回到舞蹈房练功,几乎一天都不会离开教学楼”,除了上自己的舞蹈编导课,她还常常跟着科班学生一起上芭蕾舞集训课。“真的可以用‘如饥似渴’来形容当时的自己。”她甜蜜地回忆道。1996年,她参与大型音乐舞蹈诗《长长的红背带——献给客家母亲》表演,获江西省艺术节一等奖。
在北舞进修的两年,是她成长最快的两年,她深刻地认识到舞蹈艺术,“是有着独特研究方法和科学训练手段的一门系统学科”。
(训练时的傅丽▲)
从此,这位“魔术师”开始了对舞蹈教学“魔法”的探索。
这位“魔术师”的“第一招”就是变“松懈懒散”为“严谨认真”。
“在我们大一的时候,傅老师对我们特别严厉,动作有一点点不到位她都要批评,但到了大二大三,就不觉得很严厉了。”李然同学这样评价傅丽。
对此,傅丽认为,其实并不是她对大一的学生更严厉,而是“他们在大学里很容易松懈懒散”。她只想就要告诉这些孩子,“学习必须是严谨认真的”。“学生们只有将学习态度转变过来了,才能真正领会民族民间舞的形式和灵魂。”
傅丽说,民族民间舞是有生命的。这些来自高山、密林、江河湖畔和辽阔草野,充满豪情、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民族民间歌舞,无一不体现着那个民族的地理环境,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。
那么,在教学中怎样启发学生掌握与上述因素有关的舞蹈动风格呢?傅丽有这样一种“魔法”:每个新舞种开课之前,她都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她创造的“舞境”。
(傅丽正在指导学生▲)
比如云南花灯舞,“崴”是其很重要的步法。有的崴动活泼跳荡,有的则悠然荡漾,还有的则热情奔放。崴的韵味如何掌控把握?傅丽会这样描绘:“云南的气候是湿热的,田埂上,泥土也是松软的。一个妙龄农村少女挑着担子走在田埂上,踩在这么湿软的土地上,这位女子会怎样行走呢?”
情到浓时,她还边说边配合着动作,脚尖活泼跳荡,身体平衡摆动,双眼笑盈盈地聚向“小路的尽头”。一时间,大家仿佛置身云南大山间,嗅着空气里漂浮着的泥腥味儿,欣赏着一个曼妙女子的轻盈舞姿......
为了能更好地给学生营造这样的“境”,傅丽也曾亲赴滇、藏,深入高山密林,辽阔草野,体验当地风土人情。
2012年,她站在布达拉宫脚下,仰望着蓝的没有一丝杂质的天空,她忽然明白了,为什么藏民会这么虔诚地伏地叩拜,为什么会有这么独特的藏文化……而这些与藏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。
2013年,她赴滇时正好碰上火把节。彝民身着华美的民俗服饰,围着熊熊的篝火载歌载舞,热闹不已。顿时,傅丽被这种氛围所感染,不自觉地加入其中,随当地人自由自然舞动、跳跃。她也因此懂得“这种自然舞动的感觉,只有和当地人在一起时才能心领神会。”
正因为她的“魔法”,学生们的动作和神韵日益精进,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,并从赣师舞台,走向了全国舞台。
1999年,由她指导的舞蹈《打箍箍》,在中宣部、教育部等单位组织的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中获得表演一等奖、创作一等奖。
2015年5月4日,她指导学生表演的节目《孝和中国》参演由中宣部、教育部、共青团中央主办,中央电视台承办的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《五月的鲜花》。
傅丽对民族民间舞艺术的品味是温吞的,像用文火烹茶,时间越久,她所嗅到这艺术背后的“香”越浓郁。
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传统文化,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展现着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底蕴,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她对这门艺术了解得越多,越觉得对其有传承的责任。
“身处客家文化环境里,传承赣南采茶歌舞文化,一来可以体现本地特色,二来对文化也是一种保护。”2008年,她主持江西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《赣南客家采茶舞在地方本科院校舞蹈专业的应有研究》,助推赣南采茶歌舞进课堂。紧接着,她又参与了江西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《赣南采茶丑行表演的教学研究》及二项校级教改课题。
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》两次刊载她的论文——《浅谈江西赣南道教歌舞的审美意蕴与客家文化特征》2007.1期(CSSCI期刊),《赣南客家灯彩歌舞的文化价值初探》2010.2期(CSSCI期刊)。(她相信: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,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,势必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坚力量。)她在她的论文《赣南采茶歌舞在舞蹈教学中的意义》里写到: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,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,势必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坚力量。
(傅丽和她的“鲜花们”▲)
2016年1月,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(赣南采茶戏)传承基地,因为傅丽和同事们的潜心研究落户学校,而她是该基地的负责人。
把对赣南采茶歌舞的保护加入到高等教育体制中来,这位“魔术师”立足赣师舞台,在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路上,倾注着一个高校教师所有的力量。
头图制作/张小燕
责任编辑 / 平正 南瓜
官方微信订阅号/gnsfdx1958
投稿邮箱 /gnnu_photo@sina.com
赣南师范大学新媒体中心
聚焦赣师 关注身边